气候变化
登录×
电子邮件/用户名
密码
记住我
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:
请输入手机号码,通过短信验证(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):
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,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。

Lex专栏:全球变暖中的“冷机遇”

不论是更炎热的气候,还是节省能源的需求,都意味着取暖、通风和空调设备制造商面对一个旺盛市场。包括中国美的在内的新兴市场制造商将向挑战发达国家的对手。
2010年11月22日

IEA呼吁各国兑现对抗气候变化承诺

国际能源机构警告说,如果不那样做将大幅提升油价
2010年11月4日

减排的动机问题

2010年10月13日

如何抑制气候变化?

牛津大学教授赫尔姆:过去二十年,全球在碳减排上几乎没有任何进展。一是因为京都策略的失败,二是因为发达国家篡改减排数字。真正有效的做法,还是推出碳边境税。
2010年10月9日

FT社评:气候研究亟需变革

国际气候研究机构—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必须进行根本改革,以降低未来其评估报告中出现偏见与错误的可能性,避免再做出夸大气候变化风险的言论。
2010年9月3日

Lex专栏:高温天的经济学解读

热浪可能令人讨厌,成本高昂,有时还会致命,但待在空调房里的公司董事们一点也不会介意。高温天让许多美国企业发现了更多商机。
2010年8月10日

气候科学家自毁长城

FT专栏作家克鲁克:全球减排努力陷入瘫痪,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科学家表现得像活动人士,而非学者。在他们手里,科学被包装成行动的理由。
2010年8月2日

科学研究证实气候变化“不容否认”

研究还显示出“人类活动影响”的明显迹象
2010年7月29日

英国“气候门”丑闻调查结论出炉

调查人员不认为气候科学家扭曲、隐藏关于全球变暖的关键数据
2010年7月8日

发展中国家抓住减排机遇

作为哥本哈根协议的一部分,主要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减排承诺,而推动这一进步的不是在哥本哈根确定的那些减排目标,而是盈利能力。
2010年6月18日

中印:今年很难达成气候变化国际协定

中方表示,现在距离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还有相当大差距
2010年5月10日

最新研究:全球变暖有明显的人为因素

主流科学家正再度掀起一场运动,以回应针对气候科学的质疑
2010年3月5日

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负责人意外辞职

德波尔同时表示,全球各大经济体不太可能在今年达成正式减排条约
2010年2月20日

“中国对气候辩论保持开放态度”

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,科学界有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自然因素所致
2010年1月25日

中国减排承诺意义重大

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钱德瑞:外界对中国减排承诺的批评,为美国国内反对采取行动遏制气候变化的人提供了庇护,是阻碍有效的气候行动的冒险之举。
2010年1月15日

一个缓慢的开始——哥本哈根气候会议

很难说这次会议划上了一个“圆满的句号”,因为它也许连一个逗号都不算。哥本哈根以后、墨西哥以前的第一步,即应该是美国通过减排立法。
2010年1月8日

后哥本哈根:我们必须另谋出路

哥本哈根共识中心主任隆伯格:哥本哈根峰会的失败,或许会使我们警醒:现阶段我们必须致力于降低绿色能源的成本,而不是削减碳排放。
2009年12月29日

气候问题:中国反驳英国指责

英国气候变化大臣此前称,中国在哥本哈根峰会上阻止达成更有力的协议
2009年12月23日

气候变化联盟显现裂痕

巴西、南非等国对哥本哈根会议中达成的协议提出了批评
2009年12月23日

欧盟碳排放基准价格大幅下跌

受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影响,碳排放价格昨日大幅下挫,沉重打击了欧盟碳交易计划的可信度。据分析师们估算,碳排放每吨价格高于40欧元,才足以刺激对低碳新技术的投资。
2009年12月22日

分析:哥本哈根之后,中国如何谋局?

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谈中成功避免作出硬性减排承诺,并且巩固了外交强国的地位,但未能实现另一个目标:避免被视作一个反面角色。
2009年12月22日

哥本哈根最后激辩的5小时

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: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历时五个小时的最后一场辩论,如一个缩影,浓缩了气候谈判近二十年的历程。
2009年12月21日

应对气候变化:中国公众怎么看?

零点研究咨询集团: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了。面对气候变化的现实与挑战,除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群体的行动之外,中国普通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?他们愿意为改善气候环境付出多大代价?我们的调查提供了部分答案。
2010年6月6日
|‹上一页‹‹60616263646566676869››下一页